搜索

您的关键词

媒体聚焦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如果说,精准扶贫是为贫困地区、特别是贫困村振兴奠定基础,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则是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进而致富创造环境、增强造血功能。
 
  当前,贫困地区正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。
 
  海南农信社一手抓脱贫攻坚,一手抓乡村振兴,编好麻花辫、打好组合拳,将金融资源往最需要的农村地区引,积极参与农村建设,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 
  搬进了新家,村民精气神足了
 
  “原来得担水、背柴,住到新房子里打着煤气就能做饭,连水、电都给我们安装好了,政府出了好政策,我们有好福气啊!”五指山市畅好乡番道村村民陈明建说。
 
  五指山市畅好乡番通村下辖番赛村、番慢村、番道村和番通村4个村小组,贫困户23户77人,陈明建便是其中之一。
 
  以前的他住在低矮破旧的老屋里,一家人仅靠割胶维持生计。靠着政府出的4.5万元和帮扶责任单位的资金,陈明建一家在老屋旁建起了小洋房。
 
  如今,陈明建不仅住上了新家,还种橡胶和槟榔,发展百香果和养猪产业。闲暇之余,他还认领公益岗,当上了村里的水利员,每月能增加近千元的收入。“收入多了,负担轻了,日子过得很有盼头。”陈明建说。
 
  有了盼头就有了积极性,陈明建把各项扶贫政策都打印出来,工工整整地贴在新屋的大门处,“有不懂的,就看政策。”陈明建说,赶上了好政策,过上了好日子,大家都格外珍惜。
 
  “安居才能乐业,住房安全既是‘两不愁三保障’的重要内容之一,也是广大群众摆脱贫困、迈向小康的关键一步。”五指山农信社驻村第一书记吕俊杰说,扶贫干部们通过入户走访,确认他们的房子是否属于危房,鼓励他们利用危房改造指标,建造新房,确保住房安全。目前全村危房改造已全部建成并达到基本入住条件。
 
  2017年,“90后”的吕俊杰开始与这里结缘。从那时起,他便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每天都往村里跑,不仅做好政策宣传,还顺便看看谁家缺点什么,回头向社里告知,多方想办法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。因为跑得勤,乡里乡亲无不认识他,甚至村民养的狗看见他都不叫了。“刚来时,狗看见我都叫得特别凶,现在成了‘狗不理’。”吕俊杰自嘲道。
 
 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番通村,帮助村里的农户销售农产品,他开通番通村委会官方认证微博宣传日常驻村工作落实情况。去年9月,吕俊杰考上了海南大学的研究生,就读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。“希望能通过更科学的管理,来帮助村民们发展产业。”吕俊杰说。
 
  从番道村出发,一路向北,平展的柏油公路一直延伸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朝根村。
 
  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:一栋栋色彩缤纷的小洋楼依山而建,错落有致,新房白墙上色彩斑斓,绘上了栩栩如生的壁画,门前屋后鲜花绿植充满生机,屋里气、电、水齐全,几乎每家每户都装上了电视电脑。虽是大山深处的,这个黎族居住村丝毫没有落后之感,反而充满了浓郁的黎族风情。
 
  然而,几年前这里还是人畜混居、粪污横流、臭气熏天。
 
  近年来,朝根村通过危房改造、风貌管控与“五网”建设统筹推进,整村实现“升级换代”,这也有力改善了朝根村的人居环境。屋后的山林被划出来用于养鸡,生活垃圾有了统一回收的地方,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识的大步提升。“村里变干净了,我们住起来才舒服。”有村民说。
 
  居住的环境变好了,人的精气神也足了,发展致富也有了冲劲,去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。
 
  “朝根村将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,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。”海南农信社驻琼中县朝根村乡村振兴队队长白华说告诉记者。
 
  产业发展了,贫困户腰包也鼓了
 
  夏末,番通村,近20亩的百香果产业种植基地一片生机勃勃,果树枝上,小红果挂满枝头,果树下,配套种植的树仔菜长势喜人。
 
  “现在我们把土地租出去,不仅有土地收租费,我们还能通过种百香果和树仔菜增加收入。”在基地务工的种植农户说。
 
  “百香果和树仔菜是当地的特色产业,种植百香果同时套种了树仔菜,一个贫困户发展两个产业,实现户户有发展项目、项项有收入。”吕俊杰说,去年番通村人均年收入超6000元,23户贫困户均超过3755元的省定贫困标准线。
 
  然而,几年前这里却是这样的:产业不成规模、缺龙头企业,村集体经济“空壳化”,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穷日子。“那时的贫困户们以割胶为生,零散种植一些瓜菜,收入并不稳定。”吕俊杰回忆。
 
  针对这一情况,五指山农信社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,提出了“村党支部+贫困户+农户+合作社+信用社”的金融服务发展模式,不仅发动村民种植百香果和树仔菜,还配套信贷支持,解决他们资金窘境。
 
  同时,五指山农信社将金融手段融入贫困户产业发展链,深度参与产业规划、种植养殖、加工销售环节。“贫困户只管种,不管销售,不承担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。不懂的,有人教,种出来了,有人收。”番通村村支部书记陈坚说。如此一来,小农经济下的小、散、弱的产业风险便迎刃而解了,贫困户发展产业也有了“底气”。
 
  目前,番通村百香果种植产业出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。
 
  在金融精准扶贫的支持下,“村党支部+贫困户+农户+合作社+信用社”的模式,在五指山市很快得到了复制。五指山农信社先后支持了蜘蛛养殖、忧遁草种植、蚂蚁鸡养殖和茶叶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,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9笔,金额1698.47万元,累计带动贫困户1309户,产业合作社累计实现分红共计207万元。
 
  与番通村相似的,还有一百公里外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。
 
  这里是海南农信社的定点扶贫村。
 
  去年,岭门村37户贫困户获得了56.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,用于发展生产脱贫。有了信贷支持,村里还成立了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,村集体和贫困户都占股份,贫困户参与劳动,不仅有工资,年底还能分红。
 
  “海南农信社坚持‘输血’与‘造血’相结合,引导金融‘活水’流向最需要的农村。”海南农信社相关负责人说。作为“草根金融”的典型,海南农信社拥有一大批懂金融、熟农情、知市场的“小鹅”(即小额信贷技术员),并将其作为农信扶贫的重要特点。“小鹅”挨家挨户为农户办理贷款,将“给农户放款、教农民技术、促农民增收、保农民还款”落实到家家户户,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。
 
  正是有了金融信贷的精准“滴灌”,岭门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6.36万元,人均收入9450元,实现整村脱贫出列。
 
  适应“三农”需求,金融服务跟上了
 
  眼下,海南农信社“造血式”的金融扶贫模式“贷”动乡村产业“旺”了起来。昔日的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村民致富的“香馍馍”,贫困户眼前的“绿水青山”成了脱贫致富的“金山银山”。
 
  数据显示,2015年以来,省农信社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.89亿元,4.05万户,余额5.68亿元。截至6月末,发放产业扶贫贷款33户,金额3.04亿元,带动1050户贫困户增产增收。
 
  从产业发展到村容村貌建设,再到乡村人才培育,海南农信社在提升金融服务乡村的实践中,有一条脉络分外清晰——金融服务始终跟随着广大农村和农民发展和生活中最迫切、最根本的需求。
 
 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,金融设施不完善,如何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地域瓶颈?
 
  海南农信社将147个原贫困村便民服务点升级为金融服务站,实现全省行政村布放农信社便民服务点全覆盖,极大满足了广大贫困户日常生产、生活及消费等金融需求,实现了“机到村、卡到户、钱到账”的村级金融服务目标,打通“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”。
 
  农户文化水平比较低,金融知识更是薄弱,如何破解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的难题?
 
  聚焦农民增收,大力推广“一小通”小贷支农模式,海南农信社创新推出了“顺贷”“福贷“社宝贷”等系列特色惠农产品。同时,通过为农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,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档升级,助力构建良好农村金融“微生态”,营造适宜“三农”发展的金融生态系统。
 
  通过“小鹅”上门宣传、扶贫夜校讲解及市县行社主题宣传活动等方式,海南农信社还建立起覆盖全省贫困村的金融知识传播体系。
 
  金融精准“滴灌”农村产业发展,信贷“活水”如何漫灌农村环境建设?
 
  据悉,海南农信社还主动做好“信贷补短”工作,助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,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水利交通、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异地搬迁、危房改造等对民生经济拉动效应明显的项目建设。(记者 洪佳佳)
 

上一篇 : 金融扶贫的“海南样本” 海南农信社三层级信贷体系拉动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精干力量到各市县基层

下一篇 : 省农信社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.89亿元 “解锁”脱贫攻坚的金融“密码”

分享到 :